-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_s222/_t1549/7388/list.psp/_upload/column/1c/dc/7388/picture.png
学系概况
【学系概况】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生理系创建于1978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硕士授予权的硕士点之一,由张纫华教授、温燕昌教授、王子栋教授和李善民教授主要创建。经过张纫华教授、温燕昌教授、王子栋教授、王立伟教授、何斯纯教授、许戈阳教授等主任带领的几代生理学人不懈努力、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生理学系师资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实验师1人。近10年来,获批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1人,广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1人,暨南大学教学名师1人,十佳授课教师2人,师德标兵2人。
【教学概况】
生理学系教学团队积极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致力培养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理想和情怀的医学人才。团队成员全部获得博士学位,是一支以青年人为主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学系承担了暨南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内外招生)及留学生的各层次教学任务,涉及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中医学院、药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等10多个专业的中文、全英教学。主要开设《生理学》、《生理学(全英)》、《人体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全英)》、《人体生理学实验(全英)》、《高级人体生理学》等课程,每年完成理论教学约500学时,实验教学约1500学时教学,学生人数约900人。
近年来,生理学系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效包括:
(1)生理学系教学团队被认定为广东省《生理学》优秀教学团队,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生理学》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诺贝尔奖解析-医学篇》于2023年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团队成员近5年取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共27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4项。
(3)团队成员主编、参编、自编各级教材39部。
(4)积极参加各级教师授课竞赛,取得良好成绩。近年来团队成员获得包括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暨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别教学竞赛奖共7项。
(5)教学改革成绩斐然,获批各级教改项目48项;在Advance in physiology education、生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共33篇。
【科研概况】
生理学系定位于基础研究,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代谢内分泌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两大领域关键问题,并以此为支点进行交叉探索,紧密结合和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特色。近10年来,生理学系从分子、细胞、界观再到整体水平上建立了完整的研究体系,搭建了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电生理、形态学、动物行为学等科学研究平台与技术。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他省市校级项目10余项,总资助金额约350万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Advanced Science、Biological Psychiatry、Molecular psychiatry、Diabetologia、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生理学系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4人,博士研究生1-2人,并常年招收相关专业优秀博士进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培养毕业并获博士和/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60余名。依托实验室科研力量,成为校内多个学院内外招优秀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每年接收10余名优秀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近五年来,指导本科生申报本科生创新基金申请2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科研设计和创新研究大赛,并取得包括全国银奖等各级奖项6项;培养超过15名本科生保送至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攻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1、代谢内分泌生理(许戈阳、吕静雅)
2、神经生理(林嵩、刘赟、王跃春)
3、免疫生理(代小勇、陈俊江、陈淑芬)
人员组成
正教授:
许戈阳(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人才)
王跃春(暨南大学教学名师、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副教授:
林嵩(广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人才、生理学系主任)
讲师:
代小勇(暨南大学第四层次优秀青年人才、四川省内江市优秀青年人才)
吕静雅(暨南大学第五层次优秀青年人才)
陈淑芬(暨南大学第五层次优秀青年人才)
刘赟(暨南大学第五层次优秀青年人才)
陈俊江(暨南大学第六层次青年人才)
实验师:
张红美
研究方向:
1、消化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生理
2、神经生理
3、免疫生理
实验室概况:
生理学系从分子、细胞、界观再到整体水平上建立了完整的研究体系,搭建了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电生理、形态学、免疫调控、动物行为学等科学研究平台与技术。目前有BD Accuri流式细胞仪、台式冷冻高速离心机、HEKA膜片钳系统、Nikon荧光显微镜、研究级立体式荧光显微镜、立体定位注射系统、UGO小鼠饮食饮水摄入监测系统、光遗传系统、在体光纤记录系统、小动物条件恐惧系统、人工智能小动物行为学识别分析系统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