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InfoList.info[5]}}
English | 暨大主页

{{item.name}}

  • {{commonList.title}}{{commonList.publishDate}}
跳转到 

地址:{{siteInfoList.info[4]}}

传真:{{siteInfoList.info[1]}}Email:{{siteInfoList.info[2]}}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siteInfoList.info[3]}}

{{item.title}}

  • /_s222/_t1549/main.psp
  • 020-85223480
  • omed@jnu.edu.cn
  •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 中国 广州市 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医学院大楼5楼
  •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第一届院领导
      • 第二届院领导
    • 学院办公室
    • 委员会
  • 系、所、中心
    • 行政系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
    • 学术系
      • 人体解剖学系
      • 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 生理学系
      •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 病原生物学系
      • 病理学系
      • 病理生理学系
      • 药理学系
      • 系统生物医学系
      • 医学遗传学系
    • 研究机构
      • 血液学研究所
      • 眼科学研究所
      • 肿瘤精准医学和病理研究所
      • 老年免疫学研究所
      • 分子医学病毒研究所
      • 田家炳医学实验研究中心
    • 实验教学中心
  • 师资队伍
    • 导师列表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MPH院外导师
    • 师资列表
    • 外聘教授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通知公告
    • 招生工作
    • 培养管理
    • 学位工作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科研平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科研实...
      • 广东省小核酸药物开发工程技术研...
      • 广东省脑功能与疾病医学重点实验...
      • 胚胎发育与围产医学国际合作联合...
  • 党建工会
    • 党建
      • 组织架构
      • 通知公告
      • 党建动态
      • 纪检监察工作
      •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 聚焦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 工会
      • 组织架构
      • 工会动态
  • 学生工作
    • 通知公告
    • 校园活动
    • 校友风采
    • 资料下载
  •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通知公告
    • 海外引智
  • 下载中心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人事服务
    • 外事服务
    • 其他
    • 实验室安全
  • 影响力
  • 基医要闻
  • 学院公告
  • 学术动态
  • 党建动态
  • 友情链接
  • 专题
    • 不忘初心
  • 微信公众号
首页  系、所、中心  学术系  病原生物学系


学系概况:

病原生物学系的前身是人体寄生虫学系,自1978年医学院创建时成立以来即建立的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后更名为人体寄生虫学系。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冷延家教授、伍金满教授、聂崇兴教授、张玲敏教授先后担任主任,现任主任为杨光教授。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人体寄生虫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更名为病原生物学硕士点,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病原生物学系主要承担本科教学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包括内、外招班和全英国际班的理论和实验课程。系里多位教师教学成果获奖10余项,参与教材和专著编写10部。系里先后有8人次到耶鲁大学、纽约医学院、中山大学等著名国内外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近年来,系里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在Nature、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Nature Immunology、Cell Report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全系教师踔厉奋发,为将寄生虫学科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而努力奋斗!


人员组成:

病原生物学系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实验员1人。


研究方向:

1、以涡虫模式生物研究干细胞分化和天然免疫的机制及转化应用。

2、利用虫源性蛋白或多肽进行新药开发。

3、以秀丽线虫为模式生物研究发育、遗传、跨代遗传,衰老及抗衰老机制。

4、研究基于Wolbachia的蚊媒种群及蚊媒病控制。


杨光教授:研究方向是采用具有无限再生能力的涡虫模型寻找具有调控干细胞分化和功能的营养化学物,解析其调控干细胞机制并进行创伤修复的转化医学研发。同时以天然免疫为核心,系统研究病原体(弓形虫、隐孢子虫、HCMV、HIV、HSV、VSV)对天然免疫功能及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深入解析其分子细胞机制以及在人群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中文文章近20篇。主持教学项目3项,获批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5部。 


万钦黎副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秀丽线虫发育、遗传、跨代遗传,衰老及抗衰老的机制研究。目前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

在跨代遗传方面:万钦黎副教授用线虫模型发现多种环境压力诱导的低度兴奋效应和高脂食物诱导的脂质积累表型可以跨代遗传,并阐明其中的分子机制,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等杂志上。在衰老研究方面:万钦黎副教授发现多种药物、天然产物和内源性代谢物能显著延长线虫寿命,研究成果在Experiment Gerontology,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Food and Function上发表论文数篇;此外,万钦黎副教授采用代谢组和脂质组的研究方法,发现了生殖信号调控衰老的代谢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和aging上。


李永军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Wolbachia的蚊媒种群及蚊媒病生物控制,该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蚊媒控制技术之一。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于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比如Wolbachia转染的蚊子的大规模生产和释放方法,以及现场应用的效果评价等。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Article),Nature (Matters Arising), 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Pest Science,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等杂志发表。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和1项横向课题基金;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_s222/_t1549/7388/list.psp
    /_upload/column/1c/dc/7388/pictur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