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9 发布人:
2018年12月20日,由我院肿瘤精准医学和病理研究所所长张灏教授,领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外泌体技术专家委员会的外泌体研究专家,撰写了《外泌体研究、转化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在线发表于《转化医学杂志》。这是国内权威发布的第一个外泌体相关共识。
外泌体领域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积淀,迎来了井喷式的研究热潮,具有探索性十足、关键问题众多、学科交叉性强等特色,围绕外泌体的技术手段进行基础科研、临床转化的研究工作符合时代的深层需求。然而,由于外泌体研究的过程中标准不统一,手段复杂,国际上尚未达成规范的标准。
由我院张灏教授带领,汇聚了包括肿瘤精准医学和病理研究所董洪梅、叶国栋,生命科学学院王通,药学院张冬梅等国内外十六家知名院校研究所及企业研发团队的研究者在内的专家组成员,经过多次线上、线下讨论交流、反复磋商,最终形成该专家共识。共识旨在促进国内外泌体特别是外泌体肿瘤标志物的产学研结合,推动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建立,理性引导技术转化,并服务于民生。共识的发表,也意味着我校的团队在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有能力立足于基础研究及转化的前沿领域,有魄力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突破。
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1、外泌体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冷到热”的发展历程
从一开始被认为是“排泄物”到后来逐渐被阐明其复杂精细的生物学功能,外泌体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现发展过程,缺乏统一的标准似乎是目前共通的问题,伴随着外泌体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共识专家坚信这也正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魅力所在。
2、外泌体分离方法丰富多样,但缺乏标准
共识专家认为超速离心法、超滤法、排阻色谱法、免疫磁珠法、聚乙二醇沉淀法、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它分离方法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尚无公认的“金标准”,无论那种方法都不能将外泌体与其他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亚群彻底分离,但未来出现更好的EVs分离技术是大概率事件。而且随着我们对EVs认识的不断深入,问题也可能以另外的途径得到解决。对于希望开展外泌体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建议根据样本类型和下游的科学问题来选择分离方法。
3、外泌体分析方法需要“量体裁衣”
一方面,外泌体因其尺度特点,对原有的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分析外泌体标志物丰度普遍偏低。因此,根据外泌体的特性“量身定制”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未来会成为常态。虽然外泌体有着丰富的内含物,但针对外泌体RNA的报道要多于其他内含物,这一定程度上是检测技术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结果。因此,专家认为多学科的交叉,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组学算法开发,有望改变传统单一标志物的概念,以组学的、图谱式的方式对原有单一性的标志物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4、外泌体——液体活检的“第三驾马车”
由于能够携带了母细胞来源的蛋白质、RNA和DNA,外泌体提供了一种可以实时动态监测疾病状态的新方式,成为继ctDNA和CTC之后液体活检领域的“第三驾马车”。共识专家认为来源于几乎所有肿瘤细胞,且丰度较CTC更高的外泌体,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为解决肿瘤异质性问题带来了希望;另外,按现有理论知识,外泌体区别于前二者,其不止于在诊断的标志物作用上,更在于其实实在在执行系统和全面的生物学功能上拥有更大的可挖掘性。随着分离和鉴定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外泌体是否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反映肿瘤的异质性成为共识专家共同关心的议题。
5、外泌体标准化之路——道阻且长
共识专家认为目前缺乏标准化的提取和分析技术,外泌体标志物丰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为外泌体研究的标准化之路构成了重重障碍。多学科的交叉和相互促进势必为EVs及外泌体的研究和应用带来广阔的前景。
外泌体技术在临床应用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面临的诸多挑战也伴随着诞生无数新发现和新技术的可能性。在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中的功能研究及诊疗应用已经呈现其巨大的潜力及可能性,新兴的领域中,新的认知和共识将不断出现甚至颠覆。虽然其标准化的产生,可能是一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但如同矿藏一般,深挖一尺,便有一尺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