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系概况:

暨南大学病理生理学科自1978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具有历史积累、在国内拥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基础医学学科。病理生理学科是广东省第八、第九轮重点建设学科和珠江学者设岗单位。本学科在粤港澳医学人才培养、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推动病理生理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我省在本专业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学科建设初期即聘任了李楚杰教授等知名学者,李楚杰教授是我国病理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发热机制方面的研究独树一帜。目前本学科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陆大祥教授,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王华东教授的带领下,围绕脑退行性疾病、脓毒症心功能障碍、肝脏微环境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等重大疾病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上注重疾病的发病机制,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医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优势互相支持,兼具中西医结合特色。近3年,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Physiological reviewsIF=37.312),Nature communicationIF=14.919),Brain Behav ImmunIF=19.227),HepatologyIF=17.425)。

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所授课程被评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和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本学科点涵盖一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学科研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脑功能与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依托这些平台,学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博士研究生王颖薇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广东省金奖,全国银奖。

本学科承办国家级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该期刊连续12次在基础医学类综合排名第一,连续13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2019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资助。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在国内医药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及医院等拥有很高的声誉,为我国病理生理学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平台。


人员组成:

教师队伍:陆大祥教授王华东教授,董军教授,戚仁斌教授,洪健教授(层次引进人才),朱丽红教授,魏伟副教授,吕秀秀副教授,王一阳副教授(层次引进人才)曲辰副教授(层次引进人才)姚楠副教授(层次引进人才)

技术人员:李红梅高级实验师;张珂珂实验师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脑的功能与疾病

学科带头人:陆大祥教授

团队成员:董军、戚仁斌、朱丽红、魏伟

学术影响:本研究方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热中枢机制研究,到目前围绕脑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在脑科学研究中具有较好的积累。形成了注重中西医结合,以脑功能障碍机制及防治研究为重点,同时以神经发育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作为应用性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的特色研究体系。

 

研究方向2:炎症调控的分子机制与药物干预

学科带头人:王华东教授

团队成员:王一阳、吕秀秀等

学术影响:以炎症为研究对象,从受体、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等角度探讨炎症调控的分子机制,在上述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药物,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对炎症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目前在某些中药单体调控炎症(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机理、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其中的作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方向3:肝脏炎症与肝癌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学科带头人:洪健

团队成员:曲辰、姚楠等

学术影响:主要研究肝脏炎症和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筛选与验证。重点关注肝细胞、肝星状细胞、肝巨噬细胞等各种类型肝脏细胞在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纤维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炎症引起的肝癌肿瘤微环境改变对肝癌进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筛选平台和相关动物模型筛选验证针对肝脏慢性炎症和肝癌的有效治疗药物。团队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肝脏病学权威期刊Hepatology发表研究论文两篇。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

邮编:510632

电话:020-8522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