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8 发布人:
2020年12月3日,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PAR计划顺利开展了本学年第一次医学科普行志愿活动。本次的科普小队由学院辅导员肖冬梅,兼职辅导员以及13名PAR计划成员和志愿者组成。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科普小队于3日正午时分从校本部南门乘车出发,前往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为该校五个班分别进行“实用急救知识”为主题的医学科普志愿活动。
为了保证这次医学科普志愿活动取得积极成果,科普小队成员们早在活动开始前做了十足的准备。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成员们提前准备了创意满满又接地气的PPT展示文稿,提前分好组并有序地进行了组内分工与培训等等。除此以外,每个小组还带上了学院为小朋友们准备的文具礼品。
从校本部至同福中路第一小学车程不远,成员们在短暂的路程中或分享着本次出行的心情,或相互探讨科普宣讲技巧等等。车内有说也有笑,车外阳光正好,温度适宜,载着身负科普医学知识与传扬医学关怀使命的一行人的车辆正朝同福中路第一小学驶去。
到达目的地后,科普小队严格配合学校进行体温测量、健康登记等防疫措施,在与各班班主任对接后,终于来到各自负责科普的班级。成员们尚未踏入教室即被眼前一幕所触动:一个个小小的身影纷纷围在黑板前为本次科普志愿活动做着主题手抄报,代表着医学的“红十字”、“药丸”、“心电图”等图画在小朋友们的一笔一画下跃然于黑板之上。其中,黑板上“醫者仁心”四字在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中格外触动医学子的心弦。
急救科普宣讲便是在这样温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成员们主要为小朋友们讲解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急诊症状以及相对应的应急自救方法。而本次科普内容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为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流血、抽筋、中暑、扭伤等。
首先,成员们用直观形象的图片以及丰富的肢体动作配合生动浅显的语言带领学生们认知人的基本身体构造以及基本医理常识,为学生们形成正确认知奠定比较好的医学基础与认知思维。
紧接着,在具体的科普教学环节,针对小朋友们的身心发展情况,成员们采取情景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员们尽可能地用小朋友们听得懂、乐意听的语言将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如当成员为小朋友们讲解处理流血伤口的步骤时,有小朋友提出,“老师,用生理盐水洗伤口不疼吗?”这时,在场的科普成员便知道小朋友们并未懂得生理盐水是什么,亦未能区分生理盐水与普通盐水。科普成员首先用医学知识解释道:“生理盐水和我们普通盐水不一样,生理盐水是很淡的,它的盐浓度是和我们身体里的盐浓度是一样的,所以是不会感到疼的。”紧接着,又用生动俏皮的语言补充道:“如果是家里的食用盐搅拌的盐水那肯定是疼的,你想想,往伤口上撒盐能不疼吗?”引得同学们一阵欢笑。正是在知识的理性与语言的接地气中,小朋友们轻松地掌握了本次的医学宣讲知识。
同时,成员们注重将急救情景与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小朋友们尽可能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紧急情况时对挽救生命应有的严肃与敬畏态度。因为医学子深知,医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也正是基于此得到呈现。如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演示时,成员紧张而严谨地数着时间“1001,1002,1003……”而另一成员配合讲解道:“同学们,我们要尽到最大努力去挽救他的生命,大家仔细看胸廓,当我们用力吹气时,他的腹部是会鼓起来的……” 这时,医者的情感渲染使得最调皮的孩子也睁大眼睛紧盯着这与时间抢人的紧急场景,而当心肺复苏进行到第四次循环时,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又整齐一致地跟着成员数起节奏来,已然真的在期待模拟人“安东尼”下一秒能自主呼吸,活过来。
成员们尤其注重让学生们参与实践,动起手来,让小朋友们在实操之中获得急救能力。学员们将心肺复苏演示完毕之后,当问到谁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时,小朋友们快速地齐刷刷举起了手。
当小朋友们在讲台上进行动手尝试时,不仅科普成员们在旁认真指导,而且台下的小朋友们也会帮他们纠错。
当成员们问道,“这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话音未落,马上有小朋友举手大声答道:“老师,我知道,我来!”当一个小朋友答不出时,其它小朋友便会积极补充。面对小朋友们的回答,成员们首先肯定小朋友们的认真听讲,给予小朋友们积极回应,同时根据各式各样的错答漏答情况引导同学们正确思考与采取行动。
课堂结束时,小朋友们脸上都露出了愉悦自豪之色,这样的状态不仅来自温馨的课堂氛围,还来自于掌握急救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感。正如大多数小朋友说的那样:“这节课我学会了很多急救知识,不仅可以救自己还可以救别人呢!”
科普之行,最大的初心正是小朋友手中所写的“醫者仁心”,而医者的仁心不仅体现在临床上对患者的技术治疗与关怀,也体现在用志愿行动提高人们的医学知识水平与日常健康管理能力。由此,在人们心中播下医学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信念,促进人们对医学的正确理解与认同,实现人与医学的相互关照。医者仁心,暨医学子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