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29 发布人:
在2019年获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上,新增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为暨南大学博士后创新基地,该基地同时获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疫情情况下,保证了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学术队伍继续得到加强,科研项目和论文有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培养人才质量良好,社会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
2020年为应对突发的新冠疫情情况,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科学部署,合理安排,确保学院师生健康安全。学院建立应急预案、安排专人分别做好教工、研究生健康每日上报工作。发放研究生学业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动态,开展线上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组织开展湖北贫困研究生的慰问补贴工作。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疫情防控期间,严格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并以疫情为契机,完善在线课程制度,安全入实验室,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稳步地开展。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将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纳入研究生评定和“三助”岗位选聘考察,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会。
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继续提升。2020年招收硕士生研究生54名,比去年多21人,招收博士生研究生18名,比去年增加5人。其中,招收海外港澳台博士2人和硕士4人。硕士、博士生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4篇,比去年增加26%,其中SCI收录38篇,在境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线上会议)并做口头报告有5名学生。在第三届芳华医学论坛中,获一等奖3人,生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7人获国家奖学金,100%学生获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奖学金金额达510万多元,金额比去年增加41%。27名硕士生研究生毕业,4名博士生研究生毕业,就业率都为100%。所有学位论文送审,通过率为100%。
二、师资队伍
继续加大高层次和青年人才的引进,构筑具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学术骨干团队。2020年引进并报到了高层次人才7名,其中第二层次1人,第四层次1人,第五层次5人。本年度新增认定博士生导师4名,目前博士生导师已有32人。另外人才计划显著提升,在本年度,学科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2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青年学者2人,暨南大学双百英才——暨南教学名师3人。
为加强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组织50多名导师在线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指示和2020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
三、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获批各类项目共计48项,获批经费2514万元,经费总额比2019年增加1倍。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青年项目6项、面上项目7项、外国青年学者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4项。在国家重点项目方面,3名教师分别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2项资助经费分别为668万和352万。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历史性的突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5篇,比去年增加21%,其中A1区论文108篇,比去年增加52%,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1篇,在其它高水平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包括Cell Research,PNAS,Oncogen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杂志。
投入100万继续完善科研实验室改造升级工作,投入60万元年用于小型仪器设备的更新和补充,积极改善科研环境和条件。
四、社会服务
继续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办学术期刊以及专利转化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
学科继续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开展合作,办了粤港澳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加强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提供了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免疫学科继续举办免疫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为国内外免疫学同行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促进了我院免疫学科的发展。
本年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授予《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取得了很高的声誉,也说明该杂志在推动我国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促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为医学科研成果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利转化方面,实验血液学获得2项专利,并以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进行了转化。
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明年大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和管理,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心
202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