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李秀玉讲授“思政第一课”: 师“无语良师”之范,铸“医者仁心”之魂

发布时间:2025-04-02 发布人:学院办公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按照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3月31日,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李秀玉以“传承是最深切的纪念”为主题,为临床医学专业2024级外招生讲授了一堂兼具生命教育厚度、红色精神亮度、医学教育温度的沉浸式思政课。李秀玉立足专业特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以医学教育中特殊的“无语良师”——遗体捐献者为叙事载体,通过图文交融的方式深情讲述16位遗体捐献者背后蕴藏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医者初心与生命价值。

李秀玉书记从遗体捐献的发展历史出发,回溯了从近代医学启蒙时期先驱者的艰难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遗体捐献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梳理我院自1997年开展遗体捐献接收工作,2001年3月经广州市红十字会批准成为全市最早的四个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点之一的建设历程。她指出,“人类的遗体是传授人体信息和可视化结构的老师,是医学生的‘无语良师’。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实现了从医学教育走向生命教育的升华。”

大屏幕上,一张摄于1998年的照片引发震撼:这是两封分别由曾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曾源、暨南大学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慧亲手写下的志愿书,表达将遗体无保留地捐献给医学院作为教学和科研之用的意愿。

通过文字、照片和捐献志愿书等史料,李秀玉动情讲述了16位“无语良师”背后的红色故事。他们大部分都曾参加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革命队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而战斗;在生命的尽头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将最后的馈赠化作千百万医学生成长的阶梯,铺成祖国医学事业进步的道路。在无言的课堂里,他们以骨骼为笔、肌理为书,向莘莘学子传授着最生动的解剖课,诠释着师道之崇高与人道之光辉。

台上台下,泛黄的相片与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交相辉映,李秀玉展示了学院党委组织的“平凡与伟大——‘无语良师’背后的故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解剖第一课”、清明墓园祭拜等相关活动,镜头记录下青年学子手持白菊、深情缅怀的动人场景,这场于悄无声息中发生、关乎生命与责任的对话,正在一代又一代医学生心中播撒下信念的种子。李秀玉勉励同学们,从“大体老师”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树大医精诚之愿,行医者仁心之事。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获。来自中国澳门的何诗琪感慨道:“‘无语良师’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曾经只是书本上的概念,今天聆听了这些故事,才突然读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个字的分量。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解剖结构,更是如何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未来每一次练习,我都会带着对生命的尊重认真对待。”

学院每年定期举办“解剖第一课”“墓园追思”、探访捐献者家属、“医学生白袍授予仪式”等活动,招募学生志愿者担任“人体科学馆”讲解,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社会服务”的三维联动,不断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医学生坚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锤炼“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